在中國古代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
可見在食物產量極低的古代,“吃”是人類生存的第一要務,收入水平越低,其在食物消費占生活支出比重必然很高。
反之,隨著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得到基本滿足的情況下,人們的消費重心自然會向穿、用、行等方面轉移。
◎ 1978年~2012年城鎮(zhèn)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shù)走勢(%)
到了19世紀,德國統(tǒng)計學家恩格爾根據統(tǒng)計資料,對這種消費結構的轉變總結出一個規(guī)律:
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則會下降。推而廣之,一個國家越窮,每個國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隨著國家的富裕,這個比例呈下降趨勢。
這就是著名的恩格爾系數(shù)。
亂世,人相食是常態(tài)
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百姓除了要面對朝廷的盤剝壓榨以外,還要應對各種自然災害。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的日子并不多見,如真遇到“豐年”就得感謝祖宗保佑,圣上英明了。
◎ 《步輦圖》閻立本繪
即便在所謂的“開元盛世”“康乾盛世”,大部分百姓也僅僅是保證不被餓死;而中國人真正進入溫飽則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距現(xiàn)在也不過30年而已。
可以說,中國古代的歷史就是一部饑餓的歷史,而有關于饑荒的例子史書比比皆是,下面僅舉幾個印象深刻的例子。
在公元385這一年中,就有三個例子。
春,正月,秦王堅朝饗群臣,時長安饑,人相食,諸將歸,吐肉以飼妻子?!顿Y治通鑒》
翻譯過來就是:前秦苻堅在長安宴請群臣,那一年長安已經人相食。群臣宴席回家后吐出吃下的肉給妻兒食用。
沖又遣其尚書令高蓋率眾夜襲長安,攻陷南門,入于南城。左將軍竇沖、前禁將軍李辯等擊敗之,斬首千八百級,分其尸而食之。
大概內容是:慕容沖的部隊夜襲長安被擊敗,士兵的尸體被前秦部隊吃掉了。
燕、秦相持經年,幽、冀大饑,人相食,邑落蕭條。燕之軍士多餓死,燕王垂禁民養(yǎng)蠶,以桑椹為軍糧。
大概內容是:后燕和前秦多年戰(zhàn)爭,導致幽州和冀州大范圍饑荒。后燕軍隊士兵餓死不少,后燕慕容垂禁止民眾養(yǎng)蠶,因為桑葉要用于軍糧。
◎ 黃巢的軍隊也不逞多讓
約500年后,唐末的秦宗權則將吃人肉的技術提升了一個臺階。
賊首皆慓銳慘毒,所至屠殘人物,燔燒郡邑。西至關內,東極青、齊,南出江淮,北至衛(wèi)滑,魚爛鳥散,人煙斷絕,荊榛蔽野。賊既乏食,啖人為儲,軍士四出,則鹽尸而從。關東郡邑,多被攻陷。唯趙犨兄弟守陳州,朱溫保汴州,城門之外,為賊疆場。汴帥與兗、鄆合勢,屢敗賊軍,兇勢日削?!杜f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下》
翻譯一下重點:秦宗權軍中缺少食物,于是就拿人肉腌制后作為軍糧。
每逢亂世,人相食,乃至為了戰(zhàn)爭把沒有抵抗能力的百姓充作軍糧,是在“正常”不過的事了。
想要避免饑荒問題怎么辦?
承平年間,在沒有計劃生育的影響下,帝國的人口會不可避免的快速增長。然而人口增長就意味著糧食的消耗也會跟著增長。
◎ 都江堰
在古代為了避免人口膨脹導致的饑荒,有效的手段包括興修水利(比如都江堰),設置勸農使鼓勵耕種,推廣農業(yè)技術;無效的手段包括祈雨、求蝗神(李世民吃蝗蟲)、狗肉湯澆地等。
除了基本的農業(yè)技術推廣、興修水利等基本操作以外,要想增加糧食產量,保證人口持續(xù)增長,則必須從國外引進高產作物。
◎ 占城稻
比如占城稻的推廣。
占城位于如今越南南部,占城人培養(yǎng)了一種具有高產、早熟、耐旱屬性的水稻。
占城稻從北宋初年傳入福建,宋真宗時代推廣至長江中下游(遣使福建州,取占城稻三萬斛,分給江淮、兩浙三路轉運使)。
占城稻的推廣,使得北宋時期的中國人口由3千萬迅速飆升至1.2億,這是古代中國歷史上人口第一次突破一億,并由此產生了百萬人口級別的城市。
◎ 古占城國勢力范圍
占城稻的傳入,為什么不是從廣西開始呢?
我想,大概是陸路難行,想當年王勃從交趾回來,走的就是海路。
所以占城稻在中國生根發(fā)芽得益于熱愛航海的福建人。當然,福建山多田少也是養(yǎng)成福建人經商習氣的重要原因。
番薯沒能給大明續(xù)命
古代中國人口第二次爆發(fā)式增長要歸功于一種原產于美洲的作物——番薯(也有學者研究指出,“美洲農作物的引進導致清代人口大爆炸”是一個偽常識。沒有足夠的材料能夠證明在所謂的“人口大爆炸”——也就是高人口基數(shù)帶來的高指數(shù)增長——出現(xiàn)之前,美洲農作物已在清代被普遍種植;相反,這些農作物得到政府部門的推廣,是在所謂的“人口大爆炸”發(fā)生之后,且推廣的效果仍相當有限。換言之,不是美洲農作物引爆了清代人口,而是清代中后期的人口壓力,略促進了美洲農作物的栽種規(guī)模?!懊乐揶r作物引發(fā)清代人口大爆炸”之說,犯了倒果為因的錯誤。引用自:《「美洲農作物引發(fā)清代人口大爆炸」之說是錯的 | 短史記》作者:言九林https://mp.weixin.qq.com/s/QhpnIkKRnNWqgvlo60hW4A)。
公元1492年,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大陸后,將紅薯、玉米、番茄等物種帶到了歐洲。
◎ 哥倫布登上新大陸
16世紀初,西班牙殖民者又將紅薯帶到了菲律賓的馬尼拉和摩鹿加島。番薯在菲律賓取得高產后,西班牙殖民者卻禁止輸出番薯。
一個叫陳振龍的福建人,為了讓家鄉(xiāng)百姓免于饑餓,決心做一個盜火者。
為了躲避海關的盤查,1593年,在通過賄賂當?shù)赝林?、得到番薯藤后,陳振龍將薯藤絞入汲水繩,混過關卡后,最終歷經七晝夜的顛簸航行,從菲律賓回到福州。
◎ 番薯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
福建引入紅薯后,當?shù)氐霓r業(yè)格局發(fā)生了改變,番薯“初種于漳郡,漸及泉州,漸及莆(田)”,很快,福建全省“遍地皆種,物多價廉,三餐當飯而食,小民賴之”,而且“若遭旱潦兇歉相仍,至今三十年來,濱海相沿而不聞災生”。
番薯雖然在福建取得高產養(yǎng)活了當?shù)厝?,但明帝國卻在陳振龍帶回番薯后半個世紀后,于大旱和饑荒中走向了末路。
“饑餓的盛世”
歷史走到了清朝,上有乾隆皇帝下令北方推廣,下有陳振龍后人陳世元積極推廣,番薯從此扎根北方。
公元1785年(乾隆五十年),八十高齡的陳世元在受政府委派前往河南傳授種植番薯之法的途中逝世,乾隆帝聞訊,開恩追贈陳世元一個國子監(jiān)學正職銜,這是一個區(qū)區(qū)正八品的官位,和他的功勞并不相稱。
◎ 中國歷代人口
與此同時(康乾盛世期間),玉米和土豆這兩種原產美洲的農作物也在中國大面積推廣,使得中國人口突破了3億。
雖然玉米、土豆、番薯讓帝國的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但帝國的百姓吃的并不算好。
公元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的七月,英國伯爵馬戛爾尼、勛爵(一說為男爵)斯當東帶著“印度斯坦號”、“克拉倫斯號”、“獅子號”、“豺狼號”、“勉勵號”組成的船隊駛入了大清內河。
◎ 沿白河溯源而上的英國使船 圖源:《西洋鏡:衣冠舉止圖解》
馬戛爾尼們在一路接受了沿路的“盛情款待”后,他們卻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
“不管是在舟山還是在運河而上去京城的日子里,沒有看到任何人民豐衣足食、農村富饒繁榮的證明——觸目所及無非是貧困落后的景象。他們每次接到我們的殘羹剩飯,都要千恩萬謝。對我們用過的茶葉,他們總是貪婪地爭搶,然后煮水泡著喝?!?/p>
英國使團的船停在大沽口,清廷每天派人運送大量豬羊魚蝦供他們食用。
◎ 單膝下跪的馬戛爾尼
因為關系到帝國(皇帝)的榮譽(面子),所以每天大批供應新鮮食材,英國人只得把無法保存的多余食物投入大海。
帝國的百姓冒著被淹死危險,下海打撈食物。
科技和貿易至關重要
進入近代,為了減緩白銀外流,不少大臣提出國內種植鴉片。而種植鴉片的后果是造成糧食進一步減產,人口壓力更大。
到了民國,東部沿海需要進口糧食。
新中國成立后,和平環(huán)境加上醫(yī)療技術發(fā)展,1949—1957年的八年間,人口凈增1.05億。
這是建國以后出現(xiàn)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隨之帶來的就是人口壓力,當時各地試圖通過深耕密植等方法提高產量,最后的結果是,找到加拿大賒銷了小麥應急。
而真正能讓中國人吃飽吃好的因素,還是化肥、育種和國際貿易。
在缺少化肥的年代,農民為了肥田將河底的淤泥打撈上來撒田里,甚至將死蝦腐爛后當肥料撒,而這種所謂肥料起到的作用也相當有限。
◎ 過去60年中,我國化肥施用量和糧食產量圖
而現(xiàn)代化肥對糧食產量的影響可通過這幅圖說明。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在1973年引進了13條化肥生產線,大大提高了中國化肥生產能力,中國人均壽命大幅提高正是在此時期。
◎ 中國人均預期壽命
育種這方面不需要多說,袁隆平已經耳熟能詳。不過筆者想到一個問題,水稻在我國糧食總產量的占比是多少呢?
◎ 全國各類糧食作物占比
根據2018年的統(tǒng)計數(shù)據,大約三分之一。
另外,國際貿易這方面則容易被忽略。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全國的耕地上產出的糧食,不能滿足全國牲畜所需的飼料原料。
如果中國人需要吃到足夠的肉類(豬肉),則必須依靠進口。因為豬飼料中需要大量的豆粕,這些豆粕的供應只能依靠進口。
在外部環(huán)境作用下2018年11月1日,中國飼料工業(yè)協(xié)會發(fā)布的《仔豬、生長育肥豬配合飼料》《蛋雞、肉雞配合飼料》兩項團體標準正式實施。
兩項標準均減少了蛋白含量,每年將減少大豆需求1400萬噸。
由此可見,中國人能夠吃飽吃好,既依靠國家的奮斗也依賴全球化的進程。
從歷史上看,中國人能吃好吃飽的光景并不長,這樣的日子值得大家去熱愛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