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黔路難,更比蜀道難萬千”;如今,貴陽已然成為一座生態(tài)之城、發(fā)展之城、筑夢之城;未來,這里將以“強省會”為目標,建成“黔”景無限的國際化大都市。2015年,貴州機場集團黨委審時度勢,全面啟動貴陽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努力使航空資源轉化為貴州在新時代后發(fā)趕超的發(fā)展新動能,建成國際化航空樞紐。
2016年7月,國家發(fā)改委批復貴陽機場三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2016年11月,貴州省發(fā)改委及民航西南地區(qū)管理局聯合批復飛行區(qū)初步設計;2017年9月,貴州省發(fā)改委、民航西南地區(qū)管理局聯合批復三期工程初步設計及概算。2017年5月貴陽機場飛行區(qū)工程正式開工。
全力以赴攻堅克難,成就五大亮點
貴陽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建設范圍廣、工期緊、難度大,面對重重困難,三期建設者充分展現了攻堅克難的銳氣、堅韌和智慧。
一克不停航施工限制。貴陽機場三期飛行區(qū)工程不停航施工以其涉及區(qū)域廣、持續(xù)時間長、限制條件多、影響疊加程度復雜,成為了機場擴建施工中最復雜和最具代表性的不停航施工建設工程,平均每日有效施工時間不足3小時。對此,貴州機場人的回答擲地有聲——“只為成功想辦法,不為困難找理由”。歷經55個月櫛風沐雨、日夜鏖戰(zhàn),三期建設采取“五加二、白加黑、三班倒”的形式,既保證工程進度,又保障航班運營。最終通過全體建設者不斷探索多措并舉,高質量完成了飛行區(qū)項目建設。
二創(chuàng)燈光橋建設先河。為適應復雜地形,東跑道燈光系統(tǒng)由常規(guī)的“一塔一基”創(chuàng)新優(yōu)化為鋼結構桁架“空中走廊”燈光橋形式,開創(chuàng)了民航機場進近燈光系統(tǒng)燈光橋建設的先河,貢獻了“貴州經驗”。
三取喀斯特地貌樁基施工重大突破。為克服貴陽喀斯特地貌地形影響,2018年11月實質性樁基施工以來,三期擴建指揮部與施工單位成立超長樁技術攻堅小組,開創(chuàng)性采用全國首創(chuàng)的“雙套管雙驅動全回轉式施工工藝”,同時利用BIM技術做碰撞試驗,模擬指導現場施工,全面、系統(tǒng)、量化工程建設管理,提前精準預制部分設備,提高施工效率,順利完成779根樁基施工,實現了喀斯特地貌下的高拋回填區(qū)域進行超長超大直徑嵌巖樁基施工的重大突破,施工單位已申請超長樁施工新工藝專利。
四成大范圍爆破“零事故”目標。三期工程實施爆破1900余場次,使用炸藥1.7萬噸、雷管約100萬發(fā)。通過反復模擬演練、不斷調整風險防控措施,實現了機場民爆施工“零事故”安全目標。
五建平安、綠色、智慧、人文“四型機場”。按照“四型機場”建設要求,三期工程守牢安全底線,依托科技創(chuàng)新,運用大數據分析、微波雷達預警、人工智能等技術,筑牢多層級、立體化、全覆蓋的安全防線,為旅客提供更美好的出行體驗。新航站樓以建設三星級綠色建筑為目標,通過自然采光、自然通風、圍護結構優(yōu)化與水、暖、電等機電優(yōu)化配置相結合的設計方法,實現綠色低碳可持續(xù)運行。同時依托貴州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航站樓內下沉花園,9根立柱立體化展示貴州9個市州文化特色。2021年4月,貴陽機場3號航站樓榮獲三星級綠色建筑設計標識證書。
新地標新環(huán)境新活力 助推貴州高質量發(fā)展
為滿足貴陽機場目標2025年年旅客量3000萬人次的需求,3號航站樓規(guī)劃總建筑面積為16.7460萬平方米,設計采用主樓加指廊構型(由一個主樓加一個指廊構成)平面呈“T”字型,位于二號航站樓北側。航站樓主體結構采用框架、鋼屋架結構,南北全長522米,東西全長360米,主樓建筑高度為38.300米,指廊建筑高度為33.298米,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
航站樓分為地上4層、地下1層,共設置4組值機島,其中2組為國際,2組為國內。配置68個人工值機柜臺,12個自助托運行李柜臺,2個大件行李柜臺,2套行李自動分揀系統(tǒng),90個離港分揀滑槽,3套應急行李轉盤,11套到港行李轉盤,1套空筐回收系統(tǒng)。正式啟用后,乘坐中國國際航空、山東航空、深圳航空、昆明航空、西藏航空、廈門航空、四川航空、南方航空、重慶航空航班的旅客,將經由3號航站樓乘機。
3號航站樓的建成啟用,將與現有1、2號航站樓組成風格協(xié)調統(tǒng)一的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路網四通八達,植被綠意盎然,站前廣場靚麗多彩,為貴陽的城市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為貴州的高質量發(fā)展貢獻機場力量、民航智慧。
堅守民航初心使命 ,贏取新征程偉大勝利。貴州機場集團只爭朝夕、不負韶華,55個月艱苦卓絕的奮斗,使一座“平安、綠色、智慧、人文”的美麗空港呈現在世人面前。承載著貴州民航再次騰飛夢想的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正以一個嶄新姿態(tài)屹立在黔中大地。